新能源化不僅推動了汽車工業轉型,更讓我國汽車產業完成了彎道超車。而智能化、網聯化趨勢的加速到來,為汽車產品賦予了更多樣的屬性,未來,汽車有可能是“輪子上的手機”,也有可能是“第三空間”,還有可能成為元宇宙的接入口。
但隨著電子電氣化程度越來越高,車規級芯片、感應雷達、電池原材料等關鍵零部件,無不制約著汽車產業的正常發展。
2021年,疫情在海外持續蔓延,其導致的芯片供應短缺造成各種電子設備減產,汽車行業同樣受到了較大影響。Auto Forecast Solutions發布的數據顯示,由于半導體等零部件短缺問題,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1020萬輛,中國汽車減產數量更是超過200萬輛。因此,尋找車規級的國產芯片,不僅有助于減小我國汽車產業受到外因沖擊,更將讓我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賽道上繼續保持領先。
01 解決芯片短缺 迫在眉睫
MCU芯片短缺是導致2021汽車行業減產的主要原因,在汽車配置中,從雨刷、車窗、座椅到車載娛樂信息系統,幾乎都會用MCU來實現控制。有報告指出,一輛汽車里的MCU芯片約占整車半導體零件數量的30%。在新能源汽車當中,MCU更是作為核心參與到汽車動力系統的控制。MCU通過接收VCU的車輛行駛控制指令,控制電動機輸出指定的扭矩和轉速,驅動車輛行駛。隨著汽車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MCU的使用量還將進一步提升,而中國作為汽車產銷大國,芯片問題的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今年兩會,長城汽車公司總經理王鳳英指出,車規級芯片研發周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大。單片價格僅1到3美元左右,價格低,利潤低,市場規模十分有限,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代工廠更愿意把產能優先安排給利潤高的消費電子類芯片。因此,車規級芯片的幾個國外行業巨頭多為IDM模式,幾十年來一直壟斷著該市場,中國芯片企業難以切入。
同時,車規級芯片產業化周期長、迭代慢的行業特點,也讓中國芯片企業對缺芯潮、車規級芯片價格飛漲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依舊保持冷靜。因為一旦疫情散去,車規級芯片供應恢復,正處于產業發展初期的中國車規級芯片企業將直面國外傳統巨頭的競爭,難以保障產品的競爭力。
02 加強國產芯片應用 促進良性發展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發展,車輛的“感知”能力也越發強大,各種感應器收集的數據給計算芯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大算力芯片已經成為主流市場的選擇。
在3月底的英偉達GTC 2022大會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表示:“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將于2023年上半年開始投產搭載英偉達DRIVE Orin芯片的汽車。”
除了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智己等自主品牌同樣選擇了Drive Orin自動駕駛芯片。其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對高等級自動駕駛開發者而言,除了英偉達,幾乎沒有能夠滿足算力的自動駕駛芯片。
目前,定于今年投產的Drive Orin芯片的算力是254TOPS,而最新發布的Drive Atlan芯片的算力更是將超過1000TOPS。可以這么說,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英偉達幾乎實現了壟斷,但我國的芯片企業并未因此而退縮,而是加速追趕。
據悉,地平線的最新產品征程5芯片,最大算力為128TOPS,計劃于今年下半年量產上車。在2021年初,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曾透露,征程6芯片的規劃算力為400TOPS,預計2023年就會推出工程樣片,并于2024年實現量產。
寒武紀行歌將于今年推出面向L2+級輔助駕駛功能市場的SD5223芯片,以推動自動駕駛系統向8-10萬元的入門級車型覆蓋。在今年的百人會論壇上,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平呼吁:“從車企的角度,我們希望車企可以給國內的芯片公司更多的機會,通過聯合開發項目,牽引國產的SoC成為更符合車企需求的SoC,更多的使用國產化芯片提升供應鏈安全性。”
芯片聯盟副秘書長鄒廣才同樣肯定了國產車企使用國產芯片的重要性。“對于中國的汽車芯片產業來說,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下游應用,上游對辛苦研發出來的芯片進行了測試評價、工藝分析,如果下游應用的環節打不開,就沒有辦法促進整個產業良性循環的發展。”鄒廣才如是說。
03 夯實軟件基礎 創造先發優勢
除了硬件,軟件在汽車的智能化轉型當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若想真正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僅靠單車智能是不夠的,一定會結合通訊、大數據、云網互動等技術。不僅如此,自動駕駛的開發還需要大量的模擬里程,云仿真測試是提升自動駕駛開發效率的重要一環。在自動駕駛系統的設計開發階段,用云仿真技術批量地進行仿真測試,將有效地擴大安全區域,大幅度提升仿真測試的覆蓋度。
不同企業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預期功能安全等領域的積累和合作,將有助于提升自動駕駛開發效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合作開發自動駕駛系統。
我國政府應當發揮頂層優勢,引導國產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緊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加速發展。同時,引導下游產業應用國產車規級芯片產品,真正實現讓市場反饋推動技術迭代。只有實現軟硬“兼修”,我國汽車產業才能借助新能源汽車的先發優勢,在智能化賽道上繼續保持領先。